- · 职业教育研究版面费是多[10/07]
- · 《职业教育研究》投稿方[10/07]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封面格式(职称论文怎么写)(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破格条件 对确有突出贡献者,并取得副教授资格二年以上,具备正常晋升教授所要求的论文、论著条件的同时须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二条,可破格申报: (
破格条件
对确有突出贡献者,并取得副教授资格二年以上,具备正常晋升教授所要求的论文、论著条件的同时须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二条,可破格申报:
(一)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以上奖励(额定人员,以证书为准)。
(二)获省(部)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一等奖的主要完成人(前三名,以证书为准),或二等奖的主要完成人(前二名,以证书为准);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社会科学优秀奖一等奖的主要完成人(前二名,以证书为准);
(三)至少主持一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或主持两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课题),并取得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组织鉴定并登记的科研成果(以鉴定证书为准)。
大学生职业规划书参考文献?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起源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现在已经成为西方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追根溯源,职业生涯规划的雏形开始于美国学者帕金斯2O世纪初提出的职业指导,并且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职业指导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是指导的主要是指导为主或者单纯的指导。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职业指导的内涵就有了很大的变化,那就是开始由指导转向了辅导,强调被指导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就慢慢演变成了职业生涯规划,促使这种转变的一个核心人物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
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同的学者从不用的视界对它进行界定。丁聪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大学生在进行自我剖析,在全面客观地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各种积极的行动去达成职业生涯日标的过程。史灵芝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帮助大学生理性地分析自我,认识自我,结合社会现状尽早确立与其能力和兴趣等相符合的职业目标,系统地规划自我成长道路,力争快速达到多中选优路径 。龙玲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每个大学生对自己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规划与管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对于自己职业发展目标、道路的设计和选择,还包括职业生涯过程中,如何应用各种信息与方法,不断调整规划,寻求现实路径,谋求更大发展。高晓琴、袭开国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地讲是指在大学生作出职业决策后,对决策的实施能力,广义地讲是指大学尘顺利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所必备的心理特
征。吴薇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通过对自身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和工作计划,采取必要行动以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杨芳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高等学校依据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通过系统性的教育内容、多种教育途径和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为其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1]
综上所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在全面认识自身的前提下,在认真分析当前环境形势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未来从事的工作所做的方向性的计划安排及行动措施以期实现良好的人职匹配,为一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2]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题目;(2)自我评价;(3)环境评价;(4)确定目标;(5)职业定位;(6)职业规划;(7)评估与反馈。
对于大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又可具体分为:(1)题目;(2)自我SWOT分析;(3)目标定位;(4)目标规划;(5)四年时间的具体规划。[3]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在校期间明确目标,增强学习的动力,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
(二)有利于大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三)真正实现学有所用,学有所成,把学习和就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4]
(四)有助于大学生确立人生目标;
(五)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六)有利于高校提高就业质量;[5]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现状
笔者以“大学生职业生涯”为关键词及“篇名”在“期刊网”上对2001年1月至2006年5月间全部文献进行搜索(2001年前的文献几乎没有),剔除非学术性论文,共搜索到文献231篇,其中2001年4篇,2002年ll篇,2003年16篇,2004年53篇,2005年118篇,2006年29篇。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学者把生涯规划理论运用到高等教育中,由于该理论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所以对此研究的文献从2001年的4篇猛升至2005年的l18篇,同时也说明我国大学生生涯规划的研究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相当迅速。[6]
文章来源:《职业教育研究》 网址: http://www.zyjyyj.cn/zonghexinwen/2022/1207/800.html